|
建溪之畔,晨霧還未完全散去,建甌法院生態庭法官已帶著巡山小分隊踏入擎天巖古樹群。喇叭里“守護古樹 人人有責”的聲音回響在斑駁樹影間,與遠處茶園里茶農采摘春茶的笑語交織成歌。 近年來,建甌法院創新推出“三態護航”機制,以司法之力守護“千年建州 理學名城”的生態之美、文脈之魂、產業之興,讓古城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。 司法護綠守青山 引領生態之先 “這種植物在閩北生態系統中并不稀缺,采挖數量未對環境產生實質性破壞。”近日,在一起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案的庭審現場,建甌法院特聘的技術調查官正從專業角度分析:“其生長周期短、環境適配度高,此次采挖數量未對生態環境造成實質性破壞。”這番專業解讀,精準破解了生態審判中技術難題的困局。 為有效解決生態審判中的技術瓶頸,推動修復性司法實踐,建甌法院特聘省人大代表、林長辦主任陳國興(目前為止僅聘一人)擔任生態技術調查官。調查官通過實地勘察案發地植物生長環境、閱卷核實涉案物種及價值等,提供客觀中立的第三方專業意見,其權威性和公信力為林業生態保護補上關鍵一環。與定期巡護等措施相結合,建甌法院將修復性司法各環節串聯成網,讓司法護綠更精準、更高效。 作為省級森林城市,建甌林木資源豐富全國罕見,“綠海金甌”的美譽名副其實。建甌法院以“引進來、走出去”的方式,打造專業化司法護綠體系,讓古城的“綠名片”愈發閃亮。 近年來,建甌法院充分運用生態修復機制,讓生態“破壞者”變身“修復者”,引導被告人認繳生態修復補償金80余萬元,用于認購林業碳匯63噸,增殖放流各類魚苗93萬余尾。同時,以萬木林教育基地、“千竹林三產與林業協同發展基地”“復綠補種基地”等示范基地為依托,圍繞筍竹特色產業,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司法研究與保障中心,助力閩北“好風景”轉化為“好經濟”,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。 古樹名木續薪火 厚植文態之魂 “這株300年的樟樹去年遭了臺風,保險金及時到位才做了加固。”建甌市林業局工作人員指著樹干上的金屬支架介紹。 古樹名木其實不只是植物,還是“會呼吸的文物”。近年來,建甌法院創新推動“古樹+保險”機制,將部分涉林案件生態修復金用于為散生古樹投保。截至5月31日,已理賠保險金65730.6元,專項用于防止古樹倒伏、治理名木基座根部腐爛等,讓樹王、名木在古城熱土上繼續“呼吸”。 如何挖掘古樹的文化內涵?建甌法院構建“古樹—古村”聯合保護渠道,在全國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迪口鎮鄭魏村,與市文體旅局、鄉鎮黨委政府開啟“政府引導+司法助力+社會參與”的古村落保護合作新模式,設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協同保護工作點,讓古樹與古村相映成趣,共同訴說建州的千年故事。 傳承古樹文脈是建甌法院服務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。通過一個個有力量、有溫度的司法案例,建甌法院回應著古城文脈保護的需求,在守護中傳承,在傳承中發展,培育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讓建州文化基因代代相傳。 茶韻法治雙賦能 激活業態之興 不久前,一家茶企因茶青款問題與村民產生糾紛,兩名村民以破壞茶園、踩踏茶樹的不當方式主張權利,雙方矛盾激化。辦案法官抽絲剝繭,整合多方資源協調“解套”,最終實現多方滿意的效果,為茶產業健康發展筑牢法治根基。 “天下之茶建為最,建之北苑又為最。”宋代周絳在《補茶經》中的贊嘆,道盡了建甌北苑貢茶的輝煌。作為宋代茶飲“頂流”,北苑御焙遺址已成為中國唯一一個國保級涉茶遺址,以茶產業為代表的新業態正在建甌蓬勃發展。 今年以來,建甌法院涉茶糾紛案件平均審理周期同比縮短13天。同時,設立“百年矮腳烏龍園(閩臺同根茶園)生態司法協同保護基地”,健全聯動機制,加大對茶企的精準保護力度,為建甌做強特色茶葉品牌夯實基礎。正如建甌茶協老會長所說:“涉茶糾紛處理得好不好,關乎老百姓的就業生存,關乎茶企的健康發展,關乎建甌的新業態發展,生態司法的保障就是我們茶企茶農最好的民生保障。” 建溪之畔,司法護航生態興;千年建州,文化生態共融合。建甌法院將因時因策回應多元司法需求,抓實公平與效率的永恒主題,用司法之筆守護好建州的生態、文態、業態,為爭創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貢獻司法力量,讓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 |
找福建律師 、看福建新聞 、免費法律咨詢 ,就上福建法治網 ---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旗下,福建最權威的法律門戶網站
地址:福州華林路84號福建日報大廈5樓 新聞投訴:0591-87870370
版權所有:福建法治報社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20071101號 閩ICP備11004623號-2
職業道德監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,涉未成年舉報電話:0591-87521816,舉報郵箱:fjfzbbjb@126.com
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